首頁 > 財經 >

種業創新如何助力糧食產能持續提升?——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觀察

發布時間:2023-01-07 17:14:17來源:
  糧穩天下安??朔鹿谝咔槎帱c散發、極端天氣、農資價格高位運行等困難,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增產豐收。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此間舉辦的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上,與會專家對此充滿信心,共議推動種業振興,助力持續端穩中國飯碗。

大會展示的育種科研新成果。(新華社記者羅江攝)

  農以種為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必須攥緊農業“芯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說,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但在提升農產品產量、品質方面還有很大空間。超高產品種將促進單產提高,綜合抗性更強的品種則有利于克服自然災害實現穩產。

  針對不同稻作區的生產瓶頸,李家洋帶領團隊南北輾轉育種。在東北地區,圍繞抗倒伏、高產、抗稻瘟病等,改良粒型、香味培育出高產、優質、高抗的“中科發”系列水稻新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利用秈稻和粳稻雜交優勢,聚合抗病和優質基因,培育出“嘉優中科”系列秈粳雜交稻。

  “提升糧食產能,要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說,除了提高現有耕地質量以外,還要加強對鹽堿地等資源的開發利用,選育耐鹽堿水稻品種擴大播種面積、改良鹽堿地。

  加快育種技術創新育出更多好種子,成為與會專家共識。我國南方雙季稻區種植早稻多為秈稻,品質和效益偏低,多用于儲備糧或工業用糧。運用分子精準設計育種技術,李家洋團隊聚合高產、抗寒抗高溫、抗病抗倒伏、長粒優質等優異性狀育成了“中科發早粳1號”。

李家洋圍繞水稻分子精準設計育種進行演講。(主辦方供圖)

  “新品種填補了雙季早粳稻品種在我國水稻生產中的空白,能提前兩三個月將優質新粳米送上百姓餐桌,幫助農民提高種植收益,助力南方各省提升口糧自給率。”李家洋說。

  現代種業已進入“常規育種+現代生物技術育種+信息化育種”的“4.0時代”。“技術手段不斷革命,傳統物候周期限定的表型育種,正向破除時空制約的多組學綜合育種拓展。”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為鋼說,育種科研正融合表型組學、代謝組學、蛋白組學和基因組學等學科,以及高通量、大數據、智能化等技術。

  成為一粒好種子不容易,需要過硬的“綜合實力”。針對小麥品種研發目標,許為鋼形容為“既要馬兒快跑,還要馬兒少吃草”,提高單產還要減少水資源消耗、農藥化肥用量,提升對赤霉病等多種流行病害的綜合抗性。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說,抗倒伏、抗病、高產、優質仍是高產玉米品種選育的主要目標,同時要針對種子生產方面的制種產量高、生產成本低、易收獲脫粒、加工安全等需求研發創新。

  育種目標也在面向消費端持續優化。許為鋼參加各類小麥品種評審時明顯感覺,國產品種小麥制作的面包,口感已經和進口品種沒什么區別。“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到更好吃的面包、饅頭、面條。”他說,接下來要圍繞制粉工業發展、消費者需求推進小麥品種品質改良。

  吃飯就能降低血糖、血脂,預防癌癥、心血管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疾病……吃得飽、吃得好基礎上,“吃出健康”正在成為現實。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致力于功能型稻米選育及功能活性物質合成關鍵調控基因研究。

  “我們希望打好功能牌、走好特色路,增加優質供給。”胡培松說,可以利用作為傳統主食的稻米從源頭預防疾病,加強營養健康功能型稻米研究。

  科技創新是引領種業發展的驅動力,而好種子的落地離不開“育繁推”一體化發展。“農民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種子好不好種下才知道。”陳溫福說,無論哪個領域的育種科研,成果最終都得落到農民手上、落到百姓的飯碗里。

  近10年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團隊通過國審品種200多個,育成品種都通過科企合作實現產業化應用,年種植面積約5千萬畝。該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趙久然說,以生產和產業需求為導向,團隊得以持續高效創新種質、培育品種。

  李登海指出,種業發展需要品種研發、種子加工、營銷推廣等環節的共同推動。要提升生產、加工、包裝出高質量種子的能力,還要不斷健全種子推廣、銷售和服務體系。(記者趙穎全、羅江)

(責編: admin)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非本網原創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国产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